“秸”尽所能拓宽乡村振兴路
来源:米乐m6娱乐平台最新版 发布时间:2024-06-29 07:42:59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金秋九月,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又迎来一年一度的玉米秸秆青贮配送季节。
在巴州镇、古鄯镇、西沟乡等多个玉米秸秆收贮加工点,村民们拉着装满玉米秸秆的车辆正在等待售卖,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近年来,民和县依托全膜玉米培养种植优势,加大饲草秸秆利用力度,丰富了“农牧联动、草畜结合”民和模式的内涵,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发展。
近日,记者在古鄯镇七里村村委会广场南侧的一块玉米地里看到,两名妇女挥舞镰刀奋力砍伐玉米秸秆,田地的主人谢吉有正忙着把砍倒的秸秆往小三轮车上搬运,随后去自家门口的青贮池边,通过玉米秸秆粉碎机,将加工好的秸秆碎屑放入青贮池中压实封存。
谢吉有是七里村的养殖大户,饲养着80多只羊。秸秆青贮便是他每年按时要做的一道工序。
早在15年前,谢吉有就慢慢的开始养羊。当时只有七八只羊,每年出栏几只育肥羊,补贴家里的生活开支。2000年,谢吉有获得了2万元的国家养殖项目资金支持,政府给他扶持了1台秸秆粉碎机和10只羊,他自己拼凑了一点钱,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养殖棚。
得到扶持后的谢吉有靠养殖致富的劲头更足了。他依托10只羊滚动发展,目前已扩大到80只存栏的规模,2020年出栏30只育肥羊,收入达3.6万多元。
伴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饲草料成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民和县大面积推广的全膜玉米,让谢吉有一点儿都不担心草料问题。谢吉有和记者说,他家的20亩耕地中有16亩都种了全膜玉米,全部用来青贮喂羊。
让谢吉有更高兴的是,近几年青贮秸秆有了国家补贴。仅去年玉米秸秆青贮就享受了3000元的国家补贴。
据民和县畜牧兽医站站长马元龙介绍,这些补贴是国家粮改饲项目扶持资金,对县内依托青贮秸秆发展养殖业的养殖合作社、养殖户给予每吨60元的“粮改饲”补贴,旨在提高秸秆利用,推动农牧联动发展。马元龙和记者说,2000年,全县900余户养殖户受益于中央财政“粮改饲”补贴项目的政策红利。今年“粮改饲”补贴总量是7万吨,以每吨60元的标准补贴,预计受益养殖户能达到1100户。
据七里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斌介绍,玉米秸秆的作用很大,仅七里村依托玉米秸秆资源发展养殖业的农户就占到全村的三分之一。
民和县种植着30万亩的玉米,每年产生近百万吨的玉米秸秆资源。伴随着清洁能源的普及和我们正常的生活品质的提高,秸秆已经逐渐退出“烧水做饭”的灶厨市场,成了田间地头的过剩资源,如果利用不好,将会造成秸秆污染。
依托这种资源优势,民和县转变发展理念,积极走上“农牧联动、草畜结合”的农区畜牧强县路子,加快秸秆加工利用,让废弃秸秆变成老百姓养殖致富的上好草料,有力推动了养殖业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规模化养殖场(合作社)达到30余家,家庭牧场达5800余户,让农区畜牧业焕发出新活力。
玉米秸秆,一头牵着百姓,一头连着市场。眼下,民和县七八家秸秆加工配送企业让田间地头的秸秆成为县外规模化养殖场十分看好的“香饽饽”。
近日,记者来到巴州镇巴二村马吾莫来的秸秆加工配送点,满载新鲜玉米秸秆的农用车正在排队交货。
马吾莫来和记者说,这是他投资120万元新建的秸秆加工点,这台秸秆揉丝设备每小时可加工30吨玉米鲜秸秆,主要收购巴州镇13个村、西沟乡4个村的玉米秸秆。今年与县外3家企业签订了合同,共配送4.18万吨,目前正在抓紧配送。
在加工点现场,巴州镇大焦土村村民陈有财正在卸车上的玉米秸秆。他说,这一车大概有2.8吨。因为全膜玉米培养种植技术的推广,像大焦土村这样的干旱山区也种出了像样的庄稼,一些曾经被撂荒的土地又重新长出了郁郁葱葱的玉米。
陈有财和记者说,今年他种了29亩全膜玉米。去年种的20亩全膜玉米全部交到秸秆加工点后收入2万多元。“种玉米卖秸秆比掰棒子更划算,掰棒子亩均收入八九百元,如果交鲜秸秆,亩均能多收入三四百元,而且还省工省时。”陈有财说。
位于民和县古鄯镇的青海绿宝饲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也正开足马力进行玉米鲜秸秆加工配送。记者在公司门口看到,满载玉米鲜秸秆的农用车有序等待过磅,厂区内一条自动化的秸秆揉丝设备全负荷运转,揉丝加工后的秸秆成品直接从输出口装入等待的货运车仓内。据企业负责人夏云介绍,这台设备日加工量能达到50吨,平均每天能收购加工玉米鲜秸秆500多吨。
据马元龙介绍,民和县青贮饲料加工工作从8月底陆续铺开,养殖场养殖户青贮、饲草加工公司配送等工作正如火如荼推进,预计10月底全县能完成青贮配送12万吨。
有着广阔前景的饲草秸秆加工产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批种植大户。记者在总堡乡总垣村种植大户袁巧英家的地头看到,一台玉米秸秆收割粉碎一体机在玉米地里往返穿梭,机械所经之处,玉米秸秆被唰唰割倒,并通过车载粉碎设备加工成秸秆碎屑,收割加工一气呵成,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一亩地玉米秸秆的收割加工。袁巧英和记者说,当日共收割加工玉米秸秆24亩,机械收割比人工砍收效率高多了。
记者了解到,袁巧英流转了当地700亩耕地进行耕种经营,其中300亩玉米将全部用来加工青贮配送给养殖企业。
袁巧英说,去年雨水好,玉米秸秆产量高,亩均纯收入四五百元。今年受干旱影响,玉米秸秆产量不如去年好,除去土地流转费和耕种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费用,估计每亩也能净赚二三百元。
尝到秸秆青贮的甜头,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一些多年撂荒的山区耕地重新种上了庄稼。李二堡镇牙儿山村村民周兆福一家人原本只有10亩耕地,因为这几年全膜玉米培养种植产量高,玉米秸秆又值钱。于是,他把本村举家外出农户的20余亩闲置撂荒地利用起来,种植了全膜玉米。
李二堡镇范家村村民马有布和记者说,全膜玉米培养种植推广后旱涝保收,让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又重新拾起了自家的撂荒地,种上了全膜玉米,一边外出打工挣了钱,一边在庄稼地里刨“金”。据了解,仅范家村重新开犁耕种的撂荒地就达300余亩。
范家村300余亩地复垦复种仅仅是民和县撂荒地复垦复种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民和县今年1.5万多亩的撂荒地得以复垦复种。同时,民和县对复垦撂荒地每亩支持有机肥50公斤、地膜7公斤、玉米种子1.5公斤,减轻了撂荒地复垦复种成本,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复垦复种的积极性。
据该县农科部门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全县玉米培养种植面积达30万亩,秸秆产量达103万吨,饲草转化率达56.1%,全县养殖场(合作社)达30余家,家庭牧场养殖户达5800多户,牛羊猪出栏量达44万头(只)。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民和县30万亩玉米地,有力推进了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唱响了广袤田野里的嘹亮牧歌,也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下一篇:手动卧式废铁打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