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改饲:旱作农业的二次革命
来源:米乐m6娱乐平台最新版 发布时间:2024-07-11 19:49:11
州委书记杨元忠在全州“粮改饲”工作现场会暨农村“三变”改革和脱贫攻坚推进会上指出,“粮改饲”工作和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脱贫攻坚的两项很重要的工作。
近年来,我州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成功实现了旱作农业的“第一次革命”;如今,州委州政府积极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在全州大力推动“粮改饲”工作,以此带动和推动农村“三变”改革,迅速掀起旱作农业的“第二次革命”。“粮改饲”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促农增收大计、事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措施之一。以广河县为代表的我州各县(市),结合各自特点,以实干的精神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广河县以“粮改饲”工作为抓手,把原来被群众废弃的玉米等秸秆经过青贮、黄贮,变废为宝、变为资源;农民把土地流转给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种养大户和合作组织,从中获取股权分红和经营收益,从以往的分户单干变成了企业和合作社的股东;临夏县推广使用揉丝打包机;康乐县推广袋装青贮黄贮的做法,这些其实就是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体现和成功实践,充分说明“粮改饲”是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抓手。为此,州委州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主体”的要求,大力推进以“粮改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秀美的综合效应,这必将打开我州农业农村发展和实现农村“三变”改革的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我州从实际出发,深入推动“粮改饲”工作和农村“三变”改革,实现了旱作农业的二次革命,具体诠释了党的十九大精神。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我州干旱山区走出了粮食短缺的困境,实现了旱作农业的一次革命,如今,漫山遍野的玉米成了临夏大地最美的风景。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来实现旱作农业的二次革命,慢慢的变成了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粮改饲”工作。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直观的一条就是化解过剩产能、扩大有效供给。当前,一方面,玉米在全国范围内均呈供过于求的态势,种植效益持续走低、丰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等现象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玉米过量种植还挤占了有限的耕地资源,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饲草料、中药材、经济林果、设施蔬菜等种植,产生了结构性矛盾,也限制了畜牧养殖、精深加工等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目前,全州玉米培养种植面积137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9.2%,玉米产量达到5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62.4%。玉米在为粮食增产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阶段性库存压力。所以,州委州政府果断决策,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推进“粮改饲”工作,着力解决当前农业结构性矛盾问题。
2015年,我州农业又是一个丰收年,玉米种植培养面积、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种植面积已超过130多万亩,占全州粮食播种面积的70%;玉米产量达5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62%。然而,2015年国家已经取消玉米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玉米因产能过剩,价格一再下跌;同时,大量的玉米秸秆遍布我州川塬、山区,农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秸秆乱堆乱放十分普遍,村民用秸秆生火做饭、烧炕取暖或就地焚烧,为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蒙上了阴影。
面对这些矛盾和挑战,如何实现习在视察甘肃时作出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要指示,如何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州委书记杨元忠对农牧部门和各县(市)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具体要求——要积极探索玉米秸秆的转化利用,延伸旱作农业的“种、养、加”产业链,加快农业与畜牧业的融合发展……
全州农牧部门和各县(市)认真学习贯彻州委、州政府重要精神,一致认为,加快玉米秸秆转化利用、促进“粮改饲”工作,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思路决定了出路。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全州“粮改饲”初见成效。2017年金秋的临夏大地,玉米又获丰收,农民既有玉米丰收的喜悦,更有将玉米秸秆有效利用,“点草成金、变废为宝”带来的欢欣。
人们惊喜地看到,在临夏广袤的玉米田地里,一台台集收割、揉丝、打包为一体的大型青贮饲料收获机和收割揉丝机以及数不清的揉丝铡草机,在田间地头作业,到处是一派喜获丰收的景象。
广河县作为全国旱作农业试点县、全州“粮改饲”项目县,全县种植双垄沟播玉米达36万亩,旱作农业实现了适宜种植区全覆盖。每年,春天的玉米覆膜像一条条洁白的丝带飘落在田野里;夏天,长势旺盛的玉米,绿得像翡翠,闪闪发亮;秋天,田野里丰收的玉米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旱作农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土地增产增效的问题,而且为发展畜牧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农民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最有效途径。
金秋时节,当你走进广河县,无论站在什么地方,放眼望去,都会看到一片又一片玉米地里一捆捆全株、青贮、黄贮玉米饲草包,既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又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大地上,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广河县把“粮改饲”作为农村“三变”的主要抓手,确定为今年要办好的“三件大事”之一,落实州委“六抓”思路举措和“粮改饲”工作的部署要求,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的思路,着力促进农业产业增效、贫困群众增收、农村生态增值,探索出了一条“种养结合、以种代养、以养促加、增收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县上在八羊沟流域的24个村、广通河流域的41个村同步展开“粮改饲”工作。由州委常委、广河县委书记赵廷林担任组长的“粮改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粮改饲”9条激励措施,对购买铡草揉丝机的群众,在落实国家农机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贫困户补贴50%、非贫困户补贴40%的标准再进行补贴,全县共落实补贴资金600多万元;对袋装青贮40吨以上的群众奖励1台铡草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全面推进“粮改饲”工作。
城关镇十里墩村曾经是双垄沟播玉米培养种植的示范村,为广河县推广全垄沟播玉米带了头。今年,在“粮改饲”推广工作中,镇上又主动请缨,发挥优势,在十里墩村率先示范。
十里墩村位于城关镇南部山区,是全县5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14个合作社、358户、1907人,有耕地3300亩,人均不到2亩。山大沟深、人多地少、地瘠民贫,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511人,这个村的脱贫攻坚和产业致富,在广河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带动性。
城关镇党委书记马少华说:“从过去旱作农业的推广,到现在的‘粮改饲’工作,群众对科技的适应能力较强,通过科技种田、养殖来致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高,这是我们做好试点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内生动力。”
村民马有素高兴地说:“我家的8亩多玉米地,只用了10天时间就收拾得干干净净,以往至少要用2个多月时间。现在真是省力、省时又省心。”
在村民马忠禄家里,30多袋青贮玉米整整齐齐码放在院中,马忠禄指着他养的6头牛高兴地说:“青贮饲料不但牛喜欢吃,人喂养起来也轻松。”
村民马秀花家饲养的200多只羊每一只都体格健壮,年出栏近千只。她说:“玉米秸秆青贮后都运到了家里,平时饲养我一个人就够了。”
玉米秸秆青贮利用,极大地降低了农业劳动成本,也解决了发展畜牧业饲料问题。十里墩村党支部书记马忠海告诉记者:“最近,我村的牛、羊存栏量不断增加,据统计,全村现在牛存栏1400多头,羊存栏超过1.9万只。养殖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和十里墩一样,全县的“粮改饲”试点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广大农户充分享受“粮改饲”带来的变化时,“粮改饲”项目也让一批玉米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寺后子农民养殖合作社、腾渊牧业、恒达众诚等6家企业成了玉米秸秆利用的领头企业。
记者来到腾渊牧业公司饲料加工基地时看到,一辆辆农用车将玉米秸秆运送到这里,再通过粉碎机、铡草机、抓草机、打包机、运载机开展一条龙生产,不到3分钟时间,一个1.2吨的饲料包打包完成,运送到库存点。公司负责人马国柱说:“我们从全株、青贮开始,已经工作了近两个月时间,现在进入黄贮阶段。目前已生产玉米秸秆饲料1万多吨。”
恒达众诚公司也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他们主要针对市场需求,生产对外销售饲料。公司负责人马海贤介绍:“我们根据中部和东南沿海市场养殖需求特点,主要生产全株和青贮饲料,已青贮2.3万吨;针对牧区和藏区养殖需求特点,主要生产黄贮饲料,已黄贮1000吨。”
腾渊牧业、恒达众诚等6家公司通过订单、电商等销售渠道,已经把玉米秸秆饲料打包销往西藏、青海、上海、深圳等省区市及省内甘南、陇南、定西等地区,“粮改饲”项目已经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产销一体化农牧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这个模式,让土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三甲集镇白庄头村农民马拜克热逢人就讲:“今年,1亩地里种出了两亩的庄稼,我的4亩地种出了8亩的庄稼,而且我还少出工少出劳……”言语中充满了喜悦。原来,马拜克热的4亩玉米被公司订了单,他上足了地肥,进行密植,每亩全株饲草出售价格达2000元,比原来每亩多收入近1000元。
比马拜克热更高兴的是邻家的马占虎,他把4亩土地全部流转给恒达众诚公司,每亩每年收入1000元,而他和妻子成了公司的产业工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从5月到10月,每人每月还能挣到2000元的工资,这么一算,除了流转的4亩地4000元的收入以外,两人又挣了2万多。
今年,广河县流转、订单种植饲料玉米2.18万亩,加工全贮饲料11.2万吨,已全株、青贮、黄贮25万吨。“粮改饲”激发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最近,新建规模养殖场26家,新增规模养殖户160多户,新增牛存栏2100多头、羊存栏5000多只。
“粮改饲”促使农村发生“三变”。今年,腾渊牧业、恒达众诚等6家企业流转土地近1万亩,群众不参与种植,可每亩分红1200元,直接分红1100多万元;寺后子养殖合作社、西域工贸公司等企业带动300多户贫困户利用精准扶贫贷款入股,群众不参与经营、不承担风险,每年,1万元能分红1000元。同时,贫困群众参与粮改饲后,提高种植效益,每亩地全贮后比销售玉米多收入400多元,开始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
作为“粮改饲”项目的第二个试点县——和政县,对“粮改饲”工作采取以畜牧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按照“政府引导、以畜定需,种养结合、为养而种,连片种植、综合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全株玉米青贮。
深秋的和政县,层林尽染,景色迷人。玉米田里、公路两旁、房前屋后的玉米秸秆不见了,村道变得整洁了,“粮改饲”正在悄然改变着乡村面貌。
据和政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县投资100万元,购买青贮袋4.8万个,全部发放到玉米种植户手中。每个青贮袋青贮3吨,共计14.4万吨,目前已完成8万吨。
记者在甘肃省云发集团现代循环农业生态园看到,玉米秸秆打包饲料和玉米秸秆源源不断地运往这里。公司办公室主任石奎说:“生态园今年订单饲用玉米1300多亩,覆盖种植农户500多户;目前养殖场已加工4200多吨全株青贮玉米饲草,还需要继续加工黄贮饲料。”
和云发集团公司一样,和政县还有益牧饲草料经销农民专业合作社、金龙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农牧企业,积极参与“粮改饲”加工生产。
马俊虎家住松鸣镇扁坡村,现在在金龙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场打工。“公司今年压了2300多吨全株青贮玉米饲草,足够牛羊吃到来年的这时候。”马俊虎指着压满饲用玉米的青贮池告诉记者。
养殖场以每公斤0.3元的价格从扁坡村和周边的村子收购全株饲草玉米,用3台铡草机加工成全株青贮玉米饲草,然后压在青贮池内。这不仅提高了饲料的适口性,而且保存了饲草的营养价值,深受哺乳期奶牛的“青睐”。
“奶牛的饲养成本略低于育肥牛,每头奶牛每年平均吃7吨青贮玉米饲草。肉牛的育肥周期一般为9个月,每天投喂饲草量20公斤,投喂精饲料5公斤,一年需要饲草7.2吨;架子牛的育肥周期为三、四个月左右,除去投放饲料所需的成本,出栏每头商品牛净收入1800多元。”和政县农牧局畜牧兽医管理股股长刘永强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
据统计,今年和政县结合项目实施投资240万元,全县种植旱作玉米8.8万亩,种植饲草玉米1.2万亩,已完成全株玉米4.8万吨。“粮改饲”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全县羊存栏达9万只,牛存栏达5.5万头,“粮改饲”工作正在逐步推进。
“粮改饲”,是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促进农民增收、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随着玉米价格的连年走低,玉米种植成了农民群众的“鸡肋”,种多了效益不高,不种又觉得可惜,对山旱地资源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更是一种浪费。2015年,国家取消玉米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全面放开玉米市场,同时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调减玉米种植培养面积。玉米价格因产能过剩,由2014年的2.2元/公斤下跌2元/公斤以下,一度达到1.6元/公斤,严重影响到玉米种植效益。但是,随着“粮改饲”的不断推开,玉米秸秆从以前的废弃物、“柴火”变成了养殖的精饲料,玉米种植从单纯的劳务庄稼变成了群众增收的真金白银。广大群众把昔日的废弃秸秆变成饲料增加一部分收入,把土地入股企业或合作社分红增加一部分收入,同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务工增加一部分收入,综合收入相当可观。结合我州实际,1亩玉米按照亩产750斤籽实和1.5吨干草计算,除去各类成本,农户实际收入约900元。种植1亩饲料玉米按照平均亩产4.5吨计算,农户实际收入约1300元,每亩增收400元。如果用这些饲草料进行畜牧养殖,增收效益更为可观,普遍能增收3000元左右。
永靖县东西部山区是全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旱作农业是这里的支柱产业,玉米种植规模逐年增加,已超过23万亩。为有效推动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稳定持续增加农户收入,该县高度重视秸秆饲料化利用。
金秋时节,从母亲河两岸的川塬区到广阔的东西山区,一场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百日会战”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10月17日上午,在永靖县三马台现代农业生态园,瑞霖养殖场场长罗仁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后说:“如今,有了充足的饲草资源,发展畜牧业的顾虑解除了,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信心十足。”
据了解,瑞霖今年已出栏育肥羊1.2万只,现存栏1300多只。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使企业找到了生存的立足之本。目前,公司建有饲草青贮池两座,年贮存饲草料1000多吨,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全株青贮玉米饲草300多吨。
瑞霖公司以每吨600元的价格,收购全株玉米秸秆,这对玉米种植户来说,是一笔不少的“额外收入”。当地农民孔令程说:“过去,我们收割的玉米秸秆不仅没有一点经济效益,而且成了污染环境、引发火灾的公害。如今被养殖场收购,玉米卖了好价钱,玉米秸秆也变废为宝。”
在太极镇四沟村地头,6台揉丝粉碎机正在路边加工黄贮玉米秸秆。绿能草业有限公司副经理张国荣说:“公司以饲草种植、加工生产为一体,去年全株、青贮、黄贮玉米饲料加工生产50万包,产量3万吨,销往兰州、西宁等地,今年的产量和市场前景要比去年强得多。”
今年,永靖县投入资金320多万元,购置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打捆机两套,方草捆打捆机一套,发放青贮袋4万套,调制剂1000公斤,全县投入各类秸秆加工机械210多台(套)。
永靖县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全县种植玉米23万亩,主要集中在川塬区和西山乡(镇),估算玉米秸秆量约21万吨。通过开展百日会战行动,实现秸秆饲料化16万吨。在太极、刘家峡、三塬、小岭、川城、红泉等6个示范乡(镇),推广以玉米秸秆全贮、青贮、微贮、黄贮等为主的饲料化利用技术,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力争饲料化利用率实现100%。”
临夏县是我州的农业大县,也是我州奶牛养殖大县,玉米秸秆的有效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县的“粮改饲”工作起步早、已成规模。
在“粮改饲”工作中,临夏县制定出台了土地、资金等方面优惠扶持政策,先后实施了秸秆饲料化利用、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等一批项目,致使燎原乳业养殖基地、众新畜牧饲草料有限公司、南园金果农民合作社等一批种养加相结合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效应,“粮改饲”工作稳步推进。
众新公司先后投入5000万元,建成秸秆加工车间2000平方米,永久性青贮池5000立方米,引进青贮收获打捆机等大型机械30多台(套)。今年,已收割饲草近万亩,生产商品化全株青贮饲料包3万吨,青贮1万吨。产品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销往省内甘南、定西等州市和青海、西藏、四川、内蒙、新疆等地。
10月27日,记者在众新公司看到,北塬片各乡镇都与公司洽谈秸秆收购事宜。公司负责人谢邵军告诉记者:“今年,北塬片农民全株青贮黄贮玉米的积极性非常高,公司全力以赴昼夜连续作战,还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北塬片是临夏县主要的农业区,集中连片种植优质玉米面积达7万多亩。县上出台了一系列补助性措施,“粮改饲”工作全面推进。据县农业部门负责人说:“一方面为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全域无垃圾目标,我们按照县上的要求,努力做到北塬片区玉米秸秆的零存在。”
一直以来,积石山县群众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非常高,但饲料的短缺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州上提出的“粮改饲”发展思路,为积石山县群众指出了一条发展畜牧养殖、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路子”。
积石山县有耕地27万亩,玉米种植培养面积逐年递增,今年达到16万亩。该县积极开展“粮改饲”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今年在积石山县新建成的甘肃伟凯牧业有限责任,投资3000万元,购置500万元的粉碎一体机5台(套),打捆包膜机5台(套),干草粉碎打包一体机8台(套);建成永久性青贮池1万立方米,储草棚5000平方米,饲料加工车间200平方米。
伟凯公司负责人说:“今年我们还处于尝试阶段,在癿藏、居集、柳沟、石塬、刘集等乡镇设立了玉米秸秆揉丝打包点,目前,已完成玉米秸秆打包1.58万包、1525吨,生产量在不断增加。”
在伟凯公司的带动下,全县产生了众多的小型饲料加工企业。据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新建永久性青贮窖(池)1.43万立方米,累计保有量达到6.9万立方米;新增铡草机械347台(套),铡草机械保有量达8234台(套);全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4.08万吨,其中玉米全贮1.66万吨,青贮0.07万吨,揉丝打包170吨,加工草粉2.34万吨。”
今年,积石山县在22个预脱贫村开展技术上门服务,并在每个村配备铡草机、揉丝机、打包机各1至2台(套),给群众提供免费揉丝打包服务,群众积极参与,每天打包玉米秸秆上百吨。
多管齐下,玉米秸秆的全株青贮黄贮量大幅度增加。据县畜牧局测算,今年全县玉米秸秆全贮量将达到1.87万吨,青贮量将达2.8万吨,黄贮量将达1.38万吨,揉丝打包1万吨,草粉加工量将达到6.82万吨,全县农作物利用率将达到55%以上。
养殖业是东乡县的主要支柱产业,“东乡手抓”已成为国内著名品牌,发展东乡羊产业前景无限。但是,由于饲料短缺,严重制约着该县养殖业的发展。
“州上提出的‘粮改饲’,玉米秸秆的青贮利用,对东乡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县农业部门一位负责人这样评价。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全州“粮改饲”现场会一结束,东乡县按照会议精神,立即行动。
10月25日,东乡县组织农业、农机等部门技术人员购置了玉米秸秆加工机械。
10月27日下午,在龙泉、大树、董岭等乡镇安装了玉米秸秆粉碎、揉丝打包机,展开较大规模玉米秸秆的处理。
临夏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全省的深度贫困区。聚焦“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州委州政府想方设法培育脱贫致富支柱产业,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粮改饲”就是符合我州农村实际的最有效、最基础的致富支柱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粮改饲”,是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推进建设“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粮改饲”工作、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完全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的必然选择。
以前,农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秸秆乱堆乱放现象十分普遍,用秸秆生火做饭、填炕取暖、就地焚烧习以为常,极大影响了农村环境和生态环境,同时也存在巨大的火灾隐患。推动秸秆青贮氨化、揉丝打包,可以压缩节省存储空间15至20倍,延长存储时间,方便管理使用。农村“三变”改革和“粮改饲”让废弃秸秆产生了十分有用的价值,利益的驱动改变了群众的观念,直接推动了秸秆等资源的循环利用。秸秆变饲料、饲草成农家肥、农家肥又还田,既减少了大气污染、消除了火灾隐患、优化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土壤结构,又降低了化肥使用率,打造了绿色有机循环的产业链,走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路子,有力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
康乐县可以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花园,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绿色发展已成为该县的主要名片。打造旅游产业、发展绿色养殖,是康乐人民共同的心声。
今年,康乐县种植玉米20万亩,订单饲用玉米超过1万亩,县财政补贴玉米种子款20万元,养殖企业自筹20万元。从旱作农业调配50万元的地膜40吨,免费发放到订单农户手中。今年,该县参与订单玉米种植的企业、养殖场60家,养殖大户13户。
自2006年实施“畜牧强县”和“金牛富民”工程以来,全县累计建成青贮池670多座,总容量达到32万立方米。
今年,购置铡草机2747台,饲料粉碎机1093套,推广发放塑料青贮袋2万条。
截止10月20日,全县加工玉米秸秆18.8万吨,其中玉米秸秆青贮11.26万吨,青贮2.28万吨,黄贮1.17万吨;加工草粉4.09万吨,其中袋装青贮、全贮、黄贮共2.6万吨,秸秆裹包打捆1.1万个。县上玉米集中种植区虎关、康丰、八松等7个乡(镇),关北、高集、辛雍家、苏集32个村,县上购置1260万元的移动式收割打捆机、青贮饲料打捆机、固定式揉丝裹包机,给农户发放青贮袋1万条。
“临夏市是州府所在地,玉米秸秆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乱堆乱放严重影响着市容市貌,解决玉米秸秆问题,势在必行,我们一定要借助粮改饲的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保证完成玉米秸秆的清零行动。”临夏市领导这样承诺。
10月27日,记者在八坊清河源公司养殖场看到,虽然已进入深秋,但从临夏市、和政县、临夏县的周边农村赶来交售玉米秸秆的车辆络绎不绝,场长马海林和记者说:“现在只贮存了1万多吨,我们还能贮存2万多吨的玉米秸秆,需求量还是很大。”按照马海林的说法,在这个养殖场至少能贮存5000多亩玉米秸秆,这对临夏市来说,能解决很大困难。
临夏市虽然只有1万多亩玉米秸秆,由于地块狭小,难以进行规模化收割、打包。针对这一情况,市农机局、畜牧局在枹罕镇王坪村联合进行秸秆粉碎、青贮、黄贮试验。据市农机局局长白金山说:“我们通过试验,选择了适合狭窄地块进行玉米青贮打包的机械,将分发给四个镇。”
记者在折桥镇、南龙镇看到,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组织农民热情参加玉米秸秆的粉碎、青贮、黄贮。一位镇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富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的政治任务,正在全力推进,确保全市的玉米秸秆‘清零’。”
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更需要清晰的路径。“粮改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州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脱贫攻坚找到了金点子和好路子。
使命需要担当,实干成就梦想。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为我们绘就了新时代、新思路、新方略、新目标、新征程的宏伟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始终相信,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进,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而努力奋斗、再创佳绩。
下一篇:手动卧式废铁打包机